咨詢中心
- 0791-8855 1999 撥打咨詢電話:
熱門專業更多
-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工程師 咨詢報名中
- 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工程師 咨詢報名中
- 城市軌道交通與航空服務 咨詢報名中
- 汽車技術工程師 咨詢報名中
- 電子商務 咨詢報名中
- 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制造工程師 咨詢報名中
在線參觀
掃一掃

聚焦兩會丨2023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 萬通新聞
- 2023-03-17 來源:江西萬通汽車學院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umber 1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回顧過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并提出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議。在教育方面過去的五年內職業教育適應性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今年的政府也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寫進了工作重點內。
2023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中,今年兩會期間,教育教育仍然是熱門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01 全國政協委員蘇華:建議完善職教高考 擴大職教本科規模 蘇華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就是要讓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充分實現個人才干增長和價值提升。要完善職教高考,擴大職教本科規模,打破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讓職教學生“升學有道,就業有門,創業有方”。 02 全國政協委員韓丹:建議充分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他建議,充分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從明確農村職業學校的法律地位、完善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農村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優化農村職業教育區域布局、深化產教融合等方面入手,培養造就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和勞動者能留在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03 全國人大代表馬丹:建議統一中職階段教育專業目錄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旅游學校教師馬丹在調研中發現,很多技工學校的專業由人社部設定,但當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想要升學和就業的時候,招錄方是以教育部的專業目錄作為主要篩選依據,這導致職校生缺乏對口的報考途徑,也容易造成普職分流焦慮。 04 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建議職業教育院校專業建設與當地產業緊密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到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諸多相關關鍵詞;從《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印發,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層面一系列“頂層設計”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彰顯了決心和力度”。 楊金龍認為,各區域稟賦要素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產業結構,繼而需要不同結構類型的技術人才。應該推動各地職業教育院校專業建設和招生人數與當地產業緊密對接,“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升人才就業質量”。 05 全國人大代表王曉菲:建議職業院校“就業與升學并重” 全國人大代表、德州恒豐集團高技能教練王曉菲提到,利好政策之外,如何打破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是一大關鍵。她認為,可以利用“五一”國際勞動節、教師節等重要節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成為人們心中偶像,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崇尚實踐的技能文化,從而讓更多人愿意主動選擇職業院校。 06 全國人大代表胡東方:建議加速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化融通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模具設計師、工程師胡東方在談到產教融合時表示,學校在教學設計上可以吸納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優勢,把車間建在學校、課堂建在車間,學生也可以提前走進企業實習,還可以共建優質師資隊伍,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融通。 胡東方還提到,目前學生在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只能選擇一種,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續發展,建議加速二者相互等值化融通。“高職教育的學生通過考試或學分互認應該也可以到高等教育的學校去讀書,打通‘一堵墻’,以此暢通各類技能人才、技能提升深造通道。”胡東方說,從而形成縱向有階梯、橫向可貫通的人才發展路徑。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實施高職擴招和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累計擴招413wan人、培訓8300多萬人次。高職的擴招,促進國內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下一階段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將不再是擴大規模,而是整體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地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
關于職業教育,今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也相繼提出了眾多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佐丹力健康產業集團(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丹在采訪中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她在提案中建議,將人社部的專業目錄和教育部的專業目錄進行整合,打通中職階段學生的升學和就業通道,提高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和認可。
王曉菲建議,職業院校要從“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中等職業學校也應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推動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的教學投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